首页>新闻公告资讯中心
记录者神庙丨晨曦:分裂和重生
2019-11-05 19:12:05
在上期的记录者神庙中,星门管理员为大家讲解了《晨曦:势力的诞生》。
今天星门管理员将继续为大家带来后续内容《格里克B,联盟的分裂》和《晨曦,浴火重生》。
一起来看看吧!
格里克B,联盟的分裂
“这是纪念性的一天,但这也是分歧开始的那一天。”
公元2532年7月11日,格里克A的总人口达到了2,000,000。
以下内容摘自数学家谢顿的著作《人类文明:循环周期》。
“人类的文明就像是一个永远无法停止的循环之轮,我们可以在许多往事中看见这一点。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这就像是斐波那契数列,循环往复,我知道这不好理解,所以我会用非常具象化的方式来解答——格里克联盟的分裂。”
公元2532年,格里克A的总人口达到了2,000,000,四座城市的居民都此感到骄傲,似乎人类文明的再一次辉煌已为时不远。
但当我们从“时间”这条纵向线列中来看时,就会发现——阴影已经近在眼前。
格里克A并不是一颗宜居星球,欧美第5探险队之所以会选择在这颗星球上建立定居点,一方面是舰船的燃料等资源消耗已经达到上限,继续航行可能会遭遇未知的困难,另一方面则是格里克星系的情况证明了“宜居星球数据演算公式”的错误,他们无法确定下一个数据点是否会比现在的情况更好。
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格里克A并不像宜居星球那样,可以承载数以亿计的人口。过于狂乱的气流、毫无规律的风暴、二百多摄氏度的地表温度……恒星距离过近导致的恶劣环境令格里克的居民们只能躲避在“大型城市”中。
在第四座城市“晨曦”建立后,格里克A在数十年的时间内都未能再建立一座大型城市,因为“天幕”庞大的能耗令其无法在这颗星球上继续再扩展“保护范围。”
根据2524年不列颠尼亚城市能源系统循环日志我们可以发现,这座城市的最高人口承载量也不过一百二十万。2532年的2,000,000人口所代表的,其实是格里克A“极限”即将到来。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随后的几年里,能源供给、生产垃圾循环、生产资本支配权力等诸多方面上问题逐渐凸显,这些问题让原本“彼此无关”的文明分歧加剧,城市分割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更是让这种分歧逐渐转化为了冲突。这就是“四城冲突”的最主要原因。
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晨曦”与“先驱三城”之间的博弈。
聚焦于此,是因为晨曦人与“先驱三城”的文化起源明显存在差异。当然,细说这个问题那就是另一本书的内容了,今天我们就先将视线投向历史的必然性。
格里克A的开发是由三座城市的“先驱”进行的,“晨曦”其实是初具雏形的格里克A上的再度开发者,“先”与“后”是对这一情况的最好定义。
对格里克A来说,少数人占据了更多的资源,资本聚拢在少数人手中是以商业联盟为基底的格里克A最终的发展形态。而晨曦人在商业上的敏感性让他们很快成为了“少数派”。“少”与“多”又是对二者关系的另一种诠释。
但“先与后”、“多与少”的矛盾升级到全面冲突,还需要一定的条件。
公元2557年,格里克A完成激光加速轨道建设。
公元2561年,搭载着“通讯技术”的海格拉探测器进入格里克A行星轨道,被格里克A轨道空间站捕获。
加速轨道、通讯技术、拓殖技术——这似乎意味着向格里克B的拓殖成为了可能,人口压力有了解决办法。
历史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绝对的困境下,生存的本能让人类趋向于选择去避免冲突的全面爆发,而在“困境”可以被解决时,冲突全面爆发的可能性反而倍增——此时矛盾的激化点不是生存,而是利益。
公元2561年,格里克城市联合法院颁布了不合时宜的《完全个人财产权利法》。
这一法规的推行的目的,实际上是想保障拓殖者的个人财产,刺激拓殖行动,本质上与后世星际合众国颁布的《泰米洛斯开拓法案》具有一致性。但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却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推力。
在那个时代,拓殖成本高昂,下层民众难以承担;而有资本进行拓殖的人,却无需进行拓殖。因此,《财产法》变成了加剧剥削的依仗——生活在格里克A中的下层民众,只能默默承担被剥削的命运。
由公元2569年《迈锡尼城市日志》的记载中可见,下层居民可以说连每一次呼吸都要纳税。实质上,这时候下层居民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自由民,而是奴隶。
但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下,奴隶是不存在的。
到了公元2569年,下层民众已占格里克A总人口的82.3%,其中“先驱三城”占有91.7%。《财产法》这时候成了压垮这个阶级完全固化的社会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2570年9月,迈锡尼城的斯巴达卫队占领联合法院,宣布废除《完全个人财产权利法》。大革命在“先驱三城”爆发了。
大革命成为举世瞩目的事件,它在各城人民心中产生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新时代即将来临的概念,一种变革与改良的朦胧希望;但谁也猜不出大革命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先驱三城”旧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社会结构被重构。斯巴达卫队及其他反抗代表共同建立了“三城委员会”,他们向资本最为集中的晨曦发出了通知:“被我们接管,或被移除‘晨曦’城的天幕。”
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晨曦商会会长携代表团与三城委员会代表在不列颠尼亚A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进行谈判,谈判的具体内容不为人知,但很多典籍都记载了斯巴达卫队的中途离场。
公元2573年,三城委员会不顾斯巴达卫队的强烈反对,决定“派遣晨曦人前往格里克B进行拓殖,继续在深空中点燃人类的文明之火”。
诚然,后来居上的晨曦人在“四城年代”掌握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但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与政治制度在统一的社会制度形成的社会分工不同所导致的结果。由此可见,斯巴达卫队所提出的“基因差异论”,实际上是对“文化差异论”的一种曲解。
于是,被视为“劣等基因”的晨曦人踏上了艰难困苦的格里克B拓殖之路。但阴影总与曙光相伴,在沉入黑暗的同时,其实也意味黎明不再遥远。从表面上看,晨曦人失去了数代积累的财富、辛勤建设的“晨曦”和优渥的生存环境。但他们获得的其实更多——一颗完全未经开发的行星,一整个完全独立的市场……在格里克B这颗熔岩行星上,“浴火重生”,这个晨曦民族的古老词汇,被赋予了这个词语真正的含义。
晨曦,浴火重生
公元2580年,从格里克A被“派遣”的晨曦人经过10年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2光年外的格里克B。在“盘古”移民工程舰船的帮助下,他们对这颗熔岩行星进行扫描,根据反馈数据找到了9个可供落脚的安全区域,最终“顺利”地降落在这颗表面有几百座不断爆发的火山、布满了岩浆河的行星上。
随后,他们用“晨曦”这个名字命名了这颗行星。从此,格里克B成为了“晨曦”。
严苛的环境中,晨曦人利用从格里克A带来的科技和有限的资源,建立了他们的“天幕”——“后土系统”,这一环境系统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格里克B的自然资源:熔岩。依靠熔岩带来的地热和特殊矿物,晨曦人在落脚点建立起了第一座城市——“中州”。
这座城市不再束缚于需要被四城共享的“天幕”,充足的能源让晨曦人可以自由地发展他们的新家园。
当然,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坎坷:晨曦的天空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黑云,其主要成分为灰烬、烟雾与火山灰;强烈的地质活动与自然产生的电磁干扰极大地延缓了建设进度,使中州的最终建设期长达三十年之久。
但最终,在锯齿状延伸的黑曜岩山脉中、在熔岩形成的长河与汹涌的大瀑布内部,中州,这座伟大的城市诞生了!
炽热的熔岩被“后土”系统阻挡,成了“炽红苍穹”。下方,无数高楼形成“镜面”,将霓虹与明亮的熔岩折射出光怪陆离的光;穿梭机从这些光芒中冲出;人群通过巨大的透明管道,跨越过每一座高楼大厦……
这是完全不同于格里克A管道城市的中州!壮丽的,只属于晨曦的中州!
随即,以中州为中心点,荆、青、豫、冀、雍、济、札幌、德里八座城市布成一道精密而繁复的能量传输网络,这就是晨曦独有的九州城市系统。
明亮的熔岩支撑了晨曦的发展,也挡住了外界的窥探。接下来的近十年里,晨曦地默默发展着。
晨曦独特的基因技术以及全新的能源提取技术支撑了它的人口发展。公元2631年,晨曦总人口达到400万,超过了格里克A。
公元2633年,一艘未知的舰船到达格里克星系边缘,并向星系内的各个行星发送信号。通讯技术已经领先于格里克A的晨曦先一步捕捉到了信号,并向对方表达了善意。晨曦人在对信号解密后,接受了对方的补给请求,并给予对方轨道防御系统验证序列码,将这支探险队接到了晨曦。
这支来自未知深空的探险队成员自称本图西人,他们对晨曦人提供的补给表达了谢意。随后,中州率先接纳了这支与晨曦不同的文明,与本图西部落直接联系的量子通讯系统也在此处建立了起来。
商业嗅觉敏锐的雍州人则从本图西的探险行动及他们的经商传统中嗅到了商机。很快,雍州建立了晨曦第一座与外星系进行沟通贸易的大型贸易站——晨曦—本图西第一贸易站“长安”。
十年后,一支本图西商队来到“长安”,将反物质燃料与反物质引擎技术等物资与技术一并出售给晨曦人。善于学习的晨曦人在获得反物质技术之后,更如日出之阳般势不可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图西商队从外界带来的崭新技术思路令中州“冷鸦”科技研究所的光速引擎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冷鸦”新型反物质引擎理论上已能将舰船加速到80%光速,远远超过了格里克A。
曾经被放逐的“第四城”居民,通过曾经只能单向联络的、监控他们的格里克A近地轨道空间站,终于在这天,向“先驱三城”——自诩为宗主的格里克A,发出了消息。
九州初定,长安欣荣。在幽深无垠的深空中,这颗闪耀的行星终将绽放出灼眼的光芒!
以上就是本次记录者神庙的全部内容。
后续我们将与指挥官一起回顾更多记录者神庙中储存的历史记忆。